太极拳

武氏太极之劲与意-马高峰

时间:2014-9-17 15:35:35  作者:48365365备用网站  来源:www.51egouw.com  查看:145  评论:0
我出生在河北永年,在2002年农历八月初九拜武氏太极拳第五代娣系传人孙建国先生为师,至今已有十二个年头了。恩师是当代武氏太极拳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,也是一名性格直爽、平易近人、一身正气的中国北方豪杰。师傅自幼在广府习练武氏家传太极拳,现在全国各地授拳近三十年。我曾跟随师傅到浙江的仙居、东阳,安徽明光,湖北武当山,山东梁山,广东深圳,香港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等地授拳讲学。2012年,为了更加系统化地向社会传授武氏太极拳,师傅又在广府成立了“永年武氐太极学院”。多年来,我在恩师的指导下,同时在平常的感悟中,积攒了一些精辟而实用的经典妙语,这对我们习练武氐太极拳者会有较好的帮助。

恩师常说:“现在社会改革开放了,我们的思想也要开放!老前辈的传统东西不能太保守了!”恩师一再强调要开放,同时对我们弟子就更不保守了!我能拜在一位明理明法的好师傅门下是我终生的荣幸!我们奔着“天下太极是一家”的理念,继而铭记学术共研共享的教诲,整理太极拳谱与摘录,并与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探讨。

前辈说:“武氏太极拳着重的劲法与气势,不重招法与外形。”我们所有的练功方法,基本是围绕这个“劲法”来练习的。劲法包括:贯劲、撑劲、拔劲等,再到推手习练时的听劲、化劲、接劲、打劲等,而以后功夫上身后再可“抽劲”。我们武氏家传太极拳的练功者,一开始时就被师傅要求:“贯上劲练,粧着身子练。”有些刚接触武氐太极拳的拳友常常会问:“为什么要贯着劲,还要粧着身子练呢?这样不是和太极拳的要求的‘轻灵巧妙,松柔连绵,放松’背道而驰了吗?”

要解开这个疑问还要先从“劲”说起。劲是什么?恐怕一百个太极拳的习练者就有一百种说法。不管那种说法,作为初学者都难以掌握,因为“劲”是很抽象的东西。说它有就有,说它无就无!看不着、拿不到、难以琢磨,全是体内感觉,如果一开始就求松求柔的练习,结果可能容易得到的是软是懈,并把身法练散了,这样“劲”反而不好找到。所以一定要有正确的身法才会有正确的劲法,于是要“身法中正安舒,虚领顶劲”等练拳的要领。

有的武氏太极拳的初学者,在刚开始贯劲练习时,容易身体发僵,造成劲路呆滞。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不要憋气孥劲,尽量胸腹放松,气调匀,呼吸自然。

说到呼吸,大家要注意自然呼吸就可以了,不要搞什么意念呼吸——就是所谓的顺式呼吸、逆式呼吸,又或是胸式呼吸、腹式呼吸。暂时不要管它,你在蓄劲时自然是吸,而发劲时则会自然呼,这些在武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祖师的“五字决”中写的明明白白——“一曰心静;二曰身灵;三曰气敛;四曰劲整;五曰神聚……吸为合为蓄,呼为开为发。盖吸则自然提的起,亦拿的人起,呼自然沉的下,亦放的人出。”希望大家能明白,呼吸是配合练劲的。有气才有力,无气着则无力,而气力和力气是不可分割的。

“贯劲”要先从下盘功开始。有的人一说到贯劲,就会两手臂先贯足了劲儿,甚至有的人还憋着气,这样感觉劲更足,而这正是误解。这样会造成头重脚轻,脚下无根。练的时候两手臂不要乱动只要

撑开劲就行了。劲先从腰腿脚上找,所以拳论中讲:“有不得机得势处,身便散乱,必致偏倚,其病必于腰腿求之。”只有根基稳健了,身法才能灵动。

贯劲的时候要注意:身体竖直,不要前伏后仰,左右歪斜。两肩应松沉,不要耸起。前辈“一字定军诀”中讲:上气灵、中气运、底气足、三气合一方为奏效。

记着刚开始学习武氏太极拳时,我曾问恩师孙建国先生;“什么是武氐太极拳?”恩师伸出右手把食指竖起向前一推,然后说道:“这就是武氏太极拳。”接着我又问:“怎样才能练到身法完整?”恩师说:“你只管把身子竖直了眼往前平看去练,记着松沉劲就行了。”

这里所说的“松沉”是指上松下沉,就是上身松,下身沉。松不是松软,更不是松懈,是松柔,沉不是向下沉,是沉重。只有下盘功沉(重)上盘功松(轻)才能做到脚下有根,手上轻灵。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中有句话讲:“偏沉则随,双重则滞。”何谓双重?只要你明白了偏沉,就理解了双重。偏沉就是偏重,也就是单重的意思,而这里的沉就是重的意思。

武氏太极拳的劲起于脚,发于腿,主宰于腰,形于手指。手法不多,但劲法变化万端。如果推手时一味讲究手法制人,必将形于外表。虽然练习日久,手法娴熟,面对一些无基础或是基础弱的初学者,也是极为好用,可一旦面对一些功力深厚,力大体重者却效果不显,甚至随着年龄的增加,不要说面对功力深厚者,就是对一些不习武技的年轻力壮或反映敏捷者也不好应付了。靠手法来推手是初级阶段的过程,所以武氏太极拳有“重内不重外,重劲不重招”的要求。漂亮的外型不如有深厚的内功,只有“内劲和整劲”练出来才好实用,只有基础功、粧功、拳架正确了,扎实了才能练出功夫。

推手是检验拳架和身法的重要过程,推手和拳架不可分割的。前辈还有句话——推手就是练拳、练拳就是推手,要有“眼前无人似有人、眼前有人似无人”的气势,发劲就要有“烈火烧身、雄狮搏虎”的意念,要勇往直前,要胆大心细,要保持身法不散,精神高度集中,劲要整,身要灵。

“那里挨到那里打,挨到那里打那里。”只有做到这些,才有可能做到“出手不见手,浑身都是手”的境界,也就是所谓的“无招胜有招”。还是一句话:“内劲胜于招法,气势重于外型”

日常练功无论单练还是推手,都要心要静、劲要整、气要敛、身要灵、神要聚。平时在走拳架时需要注意,不光发力时气势要足,就是式与式在转换的过程中气势也不要减,劲不要断。一般拳友在打拳架时,在上一式转换下一式,都会有一个定式。这个时候劲容易断,那是因为在转换的过程把拳的要领给丟了,要领丟了劲也就断了,意识中要时时刻刻记着有一个对手在和你比试,只要你稍有放松,对手就会给你致命一击。所以拳论中有:劲断意不断,意断神尤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。精神意识要集中,不要三心二意把拳的要领给丟了,那样的效果就差了。

恩师在我们练拳时常说;“劲要合住,不要散了。”这个“合劲”有两层意思,一个是相对于“开”来说,一个是对于“散”来说的。对于练“劲”,主要还是“合”与“散”。要想劲不散,首先身法不能散,身法散了,劲也就散了。只有身法合了且整了,劲也就合了整了。这劲怎么才算合与整呢?首先,练的时候手脚不要乱动,要上下相随,整体配合,要一动无有不动。对于做不到上下相随的,师傅形容的很形象一看人家练的胳膊是胳膊,腿是腿的。这不是在夸,这是在提醒练得不正确。上下不相随,手脚不配合,上下脱节,手脚各行其事。这样的后果,就是身法散乱,练出的劲也就不会整了。

发力训练要在老师的指点下去练习,不要在劲还不整的情况下,就急着去练习发力,那样练出来的发力,也只是肢体力和局部力,不是整体爆发力。

笔者建议初学者,一定要找一个有正宗传承关系的明师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,以免少走弯路。这正是前辈谱中云:“入门引路需口授、功用无息法自修!”


Copyright © 2002-2012 48365365备用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,
粤ICP备13064025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