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术器械

冷兵器史话之“叉”

时间:2014-7-25 15:18:33  作者:48365365备用网站  来源:www.51egouw.com  查看:87  评论:0
叉是中国武术长器械的一种,顶端有二股叉的为“牛角叉”,顶图片端有三股叉的为“三头叉”,又名“三角叉”。柄长7-8尺,重约5斤。三股叉中锋挺出3-4寸,叉的尾端有瓜锤。

历史

叉是古代作战时长刺武器之一,属十八般兵器之列,叉最先本是一种生产工具,据古籍记载,远古人们打猎捕鱼,大多用叉,《水浒》中解珍,解宝打虎时用的就是钢叉。明代的兵书《武备志》中还记有一种“马叉”,上可叉人,下可叉马。叉按形状可分为:牛角叉(俗称虎叉)、三须叉、三角叉、龙须叉(俗称两股叉)等。叉长约五六尺,在叉座间镶有铁片或系有彩绸之类。叉是古代的一种用具,用于捕鱼、农事与战场上。叉有两道到三道分岔,唐代的叉几乎是三道分岔,至明代开始出现两道分岔者。骑兵所使用的叉为马叉,通常为三道分岔,其中两旁分岔皆向前者为文叉,一道向前而一道向后者为武叉。

至飞叉之法,宋代以前,几乎未闻,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。张纯为花县人,力猛如虎,善使飞叉,能于二十步外取人,发无不中;时行伍中从而习者,颇不乏人。“据此说,则叉始于南宋,以法之创始而推诸叉,即谓为叉亦创于是时,亦无不可;惟其法初甚简单,不过抡、盘、飞、掷、打击、抢接诸法而巳;其后代有增減,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;即今日所传之飞叉法,虽分路甚多,皆跳不出此六法,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。惟习此者,以南人为多,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;岂发源之处,视为不足贵乎?抑以南渡之后,其法流南方,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?”

分类

在远古时代,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,后演变为一种兵器。叉由叉尖和叉巴两部分组成。叉尖为钢制,有三股叉,中股直而尖,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,后粗前尖。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。叉把木制或铁直,粗可盈把。叉的主要击法有转、滚、捣、搓、刺、截、拦、横、拍等。

马架又称“马叉”。长1-3尺,除握手这一边外,其余三边均可击人。而且四角生钩。运用时,具有棍和钩的特点,既可砸、扫、点、打,又可钩、夹、搅、挂。明朝中叶抗倭时,流行于山东一带沿海地区。抱头钢叉中股长出其余二股三四寸,形如蛇。旁边二股由中股底端环抱而曲。柄长八尺,柄尾有鐏。二股叉铁制,长杆,杆头有二股平行的锥叉,故名。少林独股叉,全长八尺,用于防身习武守院。少林两股猎叉,全长七尺半,用于防猛兽、盗贼之用。少林三股猎燕叉,全长七尺半。

使用方法

又称“钢叉”。南方拳派称之为“大钯”或“三指钯”。在远古时代,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,后演变为一种兵器。《纪效新书》:“凡试叉钯,先令自使,手其身手步法合一,复单人以长枪,短刀对较。能架隔长枪、刀、棍,出杀人者为熟。”叉由叉尖和叉把两部分组成。叉尖为钢制,有三股叉,中股直而尖,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,后粗前尖。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。叉把木制或铁制,粗可盈把。按其部位可分为上把段,中段,下把段和把尖。上把段为其顶端接叉处。上把段至把中部为中段.再下为下把段,底端为把尖。叉的主要击法有转、滚、捣、搓、刺、截、拦、橫、扦、捂、挑、掏、贯、拍等。

飞叉表演

叉演练起来风格独特,使用起来叉头、叉柄可用,它的用法据传有32种之多,如拦、橫、捂、拍、掏、挑等。武林中叉的演练甚为罕见,传统的著名套路,有太保叉、飞虎叉,龙须叉等。飞叉、俗称“开路”,是由叉演变而来的。人们用鱼叉投掷大鱼时,在叉柄上系縛绳索,使用时将叉掷出,然后抓着绳索又将叉收回。投掷不中,在绳索收回时,要接住在空中转飞的鱼叉,是要有一定的技术,因而飞叉的技巧,就是在接鱼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另外,叉即是生产工具,又是战斗武器,和人们的生活极为密切。在中国民间,每当春节、元宵佳节或庙会及盛行“出会”活动,那寒光闪闪,鸣声铿锵的飞叉的表演总是在各种游艺节目的前面,担负着“开路”的任务。民间练飞叉的组织也叫做“开路会”。

飞叉的表演,技巧性很高,表演时不能用手握叉,任凭它在臂、腿、背上转圈翻滚,这就需要运用肌肉的紧张或松弛和用力的大小,来调整飞叉的重心和速度,控制飞叉的起、落、转、合。还可以做出许多花样,如抡高、踢高、“怀中抱月”、“过桥”等。

武林中擅长飞叉的名家很多,已故著名武术家郑怀贤就善舞飞叉,早在1936年他作为中国武术代表队的成员,去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时,就表演过飞叉。山东著名民间艺人,“飞叉大王”刘仲山,身怀绝技,而且,他也是擅长“潭腿门”的拳脚。


Copyright © 2002-2012 48365365备用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,
粤ICP备13064025号